“防水”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虽然平时看不见,但是“防水”作为隐蔽工程的重要一环,与人们生活空间的舒适度息息相关,既是装修工程中的“面子”,也是“里子”。那么,“防水”是怎么做的?防水材料是怎样研发的?效果如何?又应用到哪些场景中?今天,让我们走进特种功能防水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一起探究“防水”的奥秘。
创新驱动发展带动技术进步 特种功能防水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的第三批在企业内建设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实验室重点围绕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和绿色建筑建设工程中的防水材料及系统科学技术问题,开展特种功能防水材料及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探索防水新规律、新理论,开发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建设材料服役特性研究评价设施,促进技术进步。 同时,实验室以绿色创新理念为引领,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思路,开展特种功能防水材料科学应用基础研究和前瞻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致力于解决影响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安全持久运行的防水技术瓶颈问题,引领防水行业技术创新,带动行业技术进步,培养和造就优秀人才。 持续研发探索高效成果转化 经过二十余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特种功能防水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我国防水材料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技术创新和高级人才培养的中心,是我国重要的特种功能防水材料研究和生产基地。据特种功能防水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宋建荣博士介绍,整个研发大楼总共1.5万平方米,固定研发人员128人。 其中,沥青材料实验室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主要开展沥青材料的制备和检测工作。沥青作为一种来源广泛的材料,主要应用于道路、防水和防腐工程。经过多年的攻关,课题组研发的一款铁路桥涵专用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因其耐低温和耐疲劳的特性,成为高铁项目配套的专用防水材料。 高分子材料实验室研发的地下空间防水防护用高性能多材多层高分子卷材成套技术,攻克了材料、工艺装备和在隧道中应用的关键技术,不仅获得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在南水北调工程等多个重大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 此外,水性材料实验室则围绕水性防水涂料、墙面辅材、墙面维修、美缝剂四个体系进行产品研发,主要适用于民用建材领域。 开展创新实践促进行业发展 实验室在特种性能防水材料、功能复合防水材料等方向取得重大突破,在防水材料应用评价技术与标准研究中也为国家和行业做出显著贡献。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成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唯有长期的积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科学研究本就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持续攻关。通过走进特种功能防水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我们看到的是奋战在一线的科研人员对于研发和创新所付出的热情和努力。 作为建筑建材系统服务商,东方雨虹依托特种功能防水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在特种性能防水材料、功能复合防水材料、绿色低碳新技术、防水材料应用评价技术与标准研究等领域开展创新实践,并通过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进一步加速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有机融合,纵深推进高质量发展。 未来,期待实验室有更多的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促进建筑防水行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同时,让优质的防水产品走进千家万户,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